【媒体观点】大数据“人才荒” 呼吁高校教育改革
“目前我国大数据人才仅46万,在未来3-5年内大数据人才缺口达150万。”在今天举行的高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论坛上,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汪卫说。
近年来大数据迅速发展,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,据美国数码杂志《Information Week》统计,BI(Business Intelligence,即商务智能)领域的工资至少超过其他IT领域10%。尽管如此,大数据仍面临全球性的“人才荒”。
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预测,到2018年,在“具有深入分析能力的人才”方面,美国或面临14-19万的缺口,而“可利用大数据分析来做出有效决策的经理和分析师”缺口则达150万。在我国,根据数联寻英于去年发布的《大数据人才报告》显示,目前大数据人才仅46万,3-5年内大数据人才的缺口将高达150万。
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监事长孙维杰表示,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已上升到国家战略,是大势所向。“我国制造业正从‘制造’走向‘智造’,当前社会普遍认知的智能化主要指生产过程的智能化,但真正的智能化还应包括产品的智能化和运行过程智能化,是需要和大数据资源深度融合,自我更新、成长、拓展的立体化、系统化过程。”
“大数据在多个领域的渗透性,极大激发了多背景人才的跨学科人才培养需求。”在汪卫看来,大数据专业人才应是具备数据获取、展示、访问分析、加工等大规模数据处理能力,“总的来说大数据人才应是具有黑客的头脑,对数据有好奇心,对商业有热情,是具影响力、创造力,能解决问题的人”。
而这也对我国教育事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。中国农业大学大数据实验室主任李辉认为,传统高校教学大纲存在重学术型人才轻应用型人才,重内容而轻方法,重教学而轻评价等问题。
李辉建议,有关大数据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应合理确定课改要求,抓好“选课程、定对象、明数量、立时间”4条主线;科学开展认可教师培训,抓好“改观念、提能力、建团队、强锻炼”4个步骤,大力完善政策制度,抓好“变评定、拓保障、改考试、强奖励”4个要素。
孙维杰表示,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极大推动了教育改革。教育者需要顺应时代潮流,积极探索教学新模式、分享新型实践教学经验、研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。